运营成本降低15%,【赫比国际】搭建注塑生产管理系统

2021-12-06

     赫比国际的注塑生产管理系统有迹可循。

 赫比国际有限公司(以下简称“赫比国际”)于1980年在新加坡成立,其主要业务是与国际性跨国公司合作制造无线通讯、家用电器、电子设备、

数据储存、医疗设备和自动化设备等。截至目前,赫比国际已分别在亚洲、欧洲设有制造工厂,在全球包括中国、新加坡、马来西亚、泰国、波兰等

国家拥有共23家公司以及超过14000名员工。

作为一家世界领先的电子制造商,赫比国际在发展过程中也面临着激烈的市场竞争、人力成本攀升、业务需求复杂多变等问题。为了打破竞争格局,

塑造核心竞争力,巩固行业领先地位,赫比国际从五年前就开始描绘注塑生产管理系统发展蓝图,迈向数字化转型升级之路。

01 项目背景

在赫比国际实施注塑生产管理系统过程中,企业对于降本增效的追求遭遇瓶颈,仅凭ERP以及设备自动化,已经无法满足精细化管理和精益化生产的需求。由于
生产现场的数据采集几乎完全依赖人工,数据存在较高的滞后性及误差,导致生产管理存在“黑箱”,难以提高设备综合利用效率、难以科学合理制定生
产计划、难以改善产品品质,也难以快速生产管理决策所需的各类生产报表等,进而导致注塑生产管理系统难以实施,综合成本居高不下。

02 项目目标

赫比国际对于注塑生产管理系统的选型有较为严格的要求,一方面,新引入的注塑生产管理系统能与赫比国际现有的系统集成,便于各系统间数据打通与利用;另一方面,
注塑生产管理系统供应商需具备丰富的离散制造行业经验以及强大的设计开发能力,以帮助赫比国际实现精益化生产管控;此外,系统供应商需具备异地服务能力,方便
赫比国际在各地的工厂建立起完整统一的系统。

赫比国际选择将赫比上海家电的7个生产车间作为试点,计划在半年时间内完成系统上线,实现整厂级的注塑生产管理系统数字化升级,具体目标如下:

  • 减少手工流程并提高效率

  • 连接企业和工厂以获得更好的可视性及可控性

  • 交付周期可控

  • 降低制造成本

  • 提高产品通过率和产品质量

  • 减少在投诉及管理方面的支出

03 项目内容

在项目开展前,瀚码技术团队与赫比国际围绕生产管理需求的确定、注塑生产管理系统管理体系的梳理、实施路线的规划以及项目实施过程中可能遇到的
问题等方面开展了大量的分析工作,最终将项目重点确定在提升设备OEE、降低生产制造成本与损失、改善产品品质这三大方面,并在此后注塑生产管理系统
为赫比国际在半年内上线了计划执行、生产协同、作业指导、过程质量、设备联网、报表看板、集成管理七大功能模块。
  • 设备模具全生命周期管理

方便赫比国际对设备模具进行实施闭环管控,确保维修保养等工作及时有效。

  • 设备信息电子化

以看板形式实现工厂对设备状态、工业参数进行实时监控,支持全场电子化全检。

  • 生产过程数字化

支持计划下发到计划关闭端到端追溯,管理人员可在线调取报工数据、物料消耗、物料追溯等信息。

  • 全流程可视化

报表覆盖设备信息、人工及设备绩效统计、综合运营情况分析。

  • 自研大数据计算中台

基于瀚川智能自研的中台,系统每天可处理10G以上数据量,实时计算全厂、车间、工序等指标。

04 项目成果

目前,注塑生产管理系统已上线试运行近2个月,在帮助赫比家电规范生产操作、简化生产管理流程、提升产品品质与企业管理效能,实现生产管控数字化、透明化与精
益化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具体可概括为以下几方面:

    生产管理流程规范化:通过注塑生产管理系统的应用,对生产计划操作流程及生产管理体系进行梳理,用工单控制操作,实现生产操作的规范化以及生产过程中所需各

种资源的合理调配,降低生产过程中工时、设备、人员调配、物流等不合理损耗。

    数据采集智能化:用电子表单取代纸质表单,生产人员利用手持终端设备进行数据填报与录入,从简单重复的手工抄表、数据统计中解放出来,提高了数据采

集效率;注塑生产管理系统通过瀚川自研的OPENLINK工业互联网平台与注塑机联网,实现赫比家电厂内近70%注塑机数据的数字化采集以及设备状态实时监控。

    生产管理信息透明化:基于各类生产数据的统计、分析,提供直观的生产看板报表,为员工绩效考核提供可靠的工具支持;同时,管理人员也能快速生成运营

日报、周报、月报、关键指标绩效报告,注塑生产管理系统为管理人员提供数据分析、生产指导和决策支持。

    生产异常快速响应:注塑生产管理系统的报警与预报警功能,能自动比对系统设定的各类生产参数,及时发现注塑机等生产设备的异常情况,大大降低设备宕机时间,

提升设备综合利用效率,同时也避免不良品的批量发生,改善了产品品质。

   便于与其它系统集成:注塑生产管理系统在实现与ERP、自动化系统集成的基础上,也预留与后续PLM、APS等系统的集成能力,便于与其它系统互联互通,为后续的

数字化转型奠定基础。